|
农产品转化增值实现“丰收到手”东北黑土地孕育出的大米粒粒香甜,宁夏盐池生长的滩羊肉质鲜美,赣南丘陵产出的脐橙汁多味浓……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成就了我国丰饶的物产。 “让丰收在田变为丰收到手,农产品走向市场的路也要走稳走好。”前不久举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坚定不移走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之路,扎实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转化增值大文章,稳步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供给。 如何助力来自“小地方”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大市场”?参与本届农交会的嘉宾和专家认为,强化品牌管理,做好营销服务,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着力打造品牌 提起苹果,很多人会自然联想到烟台苹果、灵宝苹果、洛川苹果、昭通苹果。这些风味各异的苹果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功不可没。在第21届农交会上,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正式发布。82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新一批培育计划,涵盖粮油、果品、畜禽、蔬菜等多个类别,至此培育计划品牌总数已达226个。 为什么要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知名、世界闻名的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少,整体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不足。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颖认为,以品牌共建共享为纽带,可以激活市场要素,汇集资金、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将产业、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形成品牌拉动资源集聚、品牌带动产业提质、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根据产业规模、品牌基础、市场消费和国内外影响力等要素,分品类、分梯次、分年度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农业品牌。“品牌培育效果正逐步显现。”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介绍,当前纳入省级以上农业品牌目录的区域公用品牌,拥有注册商标的比例达到72.2%,授权使用主体超3.3万个,品牌平均溢价率超过17%,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发力。浙江芒种品牌管理集团商务经理裘佳泽向记者讲述了畜牧区域公用品牌面临的问题:“不少地区畜牧产品大都卖给了大型龙头畜牧加工企业,贴着别人的品牌标签。即使该地区畜牧产品的品质、味道都很好,名气却不响。要让这些优质畜牧产品真正代表区域走出来,屠宰、冷冻、物流、营销等各环节都要跟上。”他还提到,系统的品牌建设可以提升产品溢价,市场端品牌溢价会进一步倒逼该产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供应链和创新链融合,推动业态升级、企业成长、人民增收,让品牌效益真正惠及一方。 “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应遵循品牌建设规律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高颖建议,要明确政府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职能定位,引导、支持经营主体参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维护;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合作社等有建设区域公用品牌的积极性,同时让农民能分享到更多品牌溢价收益;此外,还要切实加强区域公用品牌保护。 |